生命在于运动,我们建议所有人都应该适量运动。
运动不是越多越好,过度运动造成的风险也值得警惕。
Part1
【资料图】
横纹肌溶解
(图片来源:微博@江苏新闻)
横纹肌溶解综合症中,所谓的“溶解”,只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并不是说肌肉真的溶解了。
而是多种原因导致了横纹肌细胞受损,细胞内的物质漏出来,进而影响了肾功能及多种机体代谢。
过度运动之下,组成肌肉的细胞破裂了,细胞里面的蛋白质等物质进入到血液里。
因此人会感觉到肌痛、乏力、肌肉肿胀等,尿液变深,严重还可能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导致死亡。
(图片来源:giphy.com)
如果运动后出现了尿色明显发红或变深、尿量减少等情况,请尽快前往医院就诊。万一错过治疗机会,带来了肾功能的不可逆损伤就追悔莫及了[1]。
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综合症发生的因素很多,一般可分为物理因素及非物理因素。
其中物理因素里就包括运动及肌肉过度活动[2],其发病与性别、年龄、环境因素有关[3]。
在同等运动量下,对于横纹肌溶解症:
-男性发病的可能性往往大于女性;
-中老年人发病的可能性大于年轻人;
-炎热环境下更容易发病;
-运动后过量饮酒可能增加发病风险[4]。
(图片来源:giphy.com)
Part2
免疫抑制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运动完的第二天发现自己感冒了。
偶尔一次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是长期的过度运动后经常感冒,就要警惕起来了[5]。
可能是长时间过度运动,引起了免疫抑制。
关于这个,目前有2种理论解释[6]:
一、S型曲线
对于普通人来说,低运动量和高强度的运动量会增加感染几率,而中度运动量会降低感染几率。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
二、开窗理论
剧烈运动后,上呼吸道变得脆弱易感染,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病原体进入的“开窗”。
这意味着参加马拉松比赛或长时间跑步,都会增加上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
在过度运动的时候,体内会发生一些变化,从而影响身体的免疫力水平:
体内皮质类固醇激素水平显著升高,进而抑制T细胞和B细胞功能,使抗体生成减少,NK细胞活性下降。
谷氨酰胺(Gin)水平降低、儿茶酚胺浓度增多。
过度运动产生的心理应激效应。
总而言之,过度运动后机体免疫力会短暂下降,这种情况下细菌、病毒等“趁虚而入”了。
Part3
猝死风险
适量的体力活动,能够提高心肺耐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
但高强度的运动,也可能使心源性猝死、心肌梗死等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升高。
对于日常身体活动水平较低的普通男性来说,其在剧烈运动时出现心脏骤停的风险是不运动时的56倍。
另一方面,对于运动员群体而言,每年运动性猝死事件的发病率约为五万分之一,是非运动员群体的2.5倍[7]。
(图源:pixabay.com)
在运动性猝死事件中,心源性猝死事件的发生率最高。长期高强度的运动会增加不良的心脏结构的改变可能,进而增加发生各类心肌病及心律失常的风险。
同时,高强度运动带来的缺氧、脱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低体温等问题,严重时都有可能引起运动性猝死。
Part4
建议这类人,运动前做2个评估
除了合理适量的运动外,对于一些人来说,运动之前也是要筛查的,确认自己是否适合当前的运动强度。
我国的《运动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与监测中国专家共识》根据运动习惯、症状、疾病状态,将运动相关心血管风险分为低风险状态和高风险状态两个层级。
如果不满40岁,平时身体健康,不抽烟,没有家族疾病史,有适当的运动习惯,那属于低风险状态。
如果不打算参加高危极限运动,一般无需特殊评估。
如果你符合下面几种情况之一:
年龄:男性>50岁、女性>60岁;
有明确的心血管疾病,比如2型糖尿病或肾脏疾病等多种危险因素;
即将将参与极具风险挑战的运动(如极限登山、高山滑雪、铁人三项等。
就需要在运动之前,去医院专门做一下筛查。主要是2个检查项目:ECG(心电图)和ECHO(心脏超声)。
在做完这2个检查之后,医生会根据检查情况,确定你的运动情况。
如果一切都正常,可以保持现有的运动强度。
如果结果有异常,根据医生的建议再进行下一步的检查,严重的可能需要暂时停止运动,等身体情况恢复后再重新启动。
(图源:unsplash.com)
总之,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及上面说的检查结果,选择合适自己的运动强度,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过度运动及高危极限运动。
适度运动有益身心,过度运动危害不小。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食品头条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0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