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算能看清颜色了,原来有那么多种绿,妈妈,我以后想当一名美术老师……”在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病房,阿克苏女孩李慧慧(化名)聊到了未来的打算,女孩的妈妈泪如雨下,母女泪中带笑的样子,感染了病房里每一个人。李慧慧的妈妈说:“孩子从来没有说过自己的未来,现在她敢说了!”李慧慧的勇气与信心来源于浙江医生。
从“请人就诊”到“主动就诊”
用爱心推进“启明行动”
(资料图)
“孩子从出生后一个月,眼球逐渐被白乎乎的东西覆盖住了,我们去外省大医院看病,最后确诊是先天性角膜结膜化,会一点点看不见。” 李慧慧妈妈说。
两年前,浙江援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启明行动”启动,浙江省第十期第二批援疆干部、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角膜病专科副主任戴琦给李慧慧做了眼表重建手术,打好了眼表基础;四天前,戴琦为李慧慧进行了右眼眼角膜移植手术,手术结束当天,李慧慧就欣喜地告诉妈妈,“我可以看到窗外的绿树了”。作为“启明行动”的眼科专家,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斜视弱视专科侯立杰、叶欣杰等医生已评估了李慧慧的情况,两个月后,李慧慧还将进行专项的弱视训练。
第五期“启明行动”启动
而这仅仅是浙江“光明使者”在阿克苏送光明的一个缩影。在第五期“启明行动”中,在戴琦、侯立杰、叶欣杰等医生的努力下,当地20余名孩子经过眼科手术或借助助视器,有望重获光明。浙江省援疆指挥部人才组副组长、地区卫健委副主任罗华标很有感触,他说:“两年前,刚开始推进该行动的时候,医生去做筛查,让患儿来检查,很多百姓都不愿意来,认为孩子眼睛只能这样了,我们一户户上门做工作;而现在,很多家长开车四五个小时,送孩子来就诊,而且接受治疗的患儿中,三四岁的孩子多了,十多岁的青少年少了,治疗效果更好了。”
戴琦在为患儿做术前检查
据介绍,随着“启明行动”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浙江省援疆指挥部还将工作的触角向前延伸,向后拓展,按照“一人一档一策一医生(康复师)一老师一干部”模式,实施残疾儿童摸排筛查、救治康复、康复救助能力提升、新生儿出生缺陷预防、特殊教育扩容提质等“五大行动”,为当地特殊儿童带来光明的未来。
从“能看病”到“看好病”
家门口就能治娃娃的眼病
“启明行动”持续三年,行动结束之后,当地其他的残疾孩子怎么办?浙江省援疆指挥部考虑得很深远——从“输血”到“造血”,建立长效机制,为当地培养一批“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侯立杰正在为当地医护演示如何使用低视力康复训练仪器
在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低视力康复训练中心,这是去年“启明行动”结出的硕果。该院眼科特检科主任高春婷正为一个眼球萎缩的患儿进行低视力康复训练,患儿父亲很欣慰,“家门口就能治娃娃的眼病,是几代阿克苏人的希望”。
高春婷告诉记者:“科里十个医护,全和侯医生学习低视力康复训练。学了一年多,大部分患者我们可以独立治疗。以往一年到头,弱视治疗的患者才十几个,现在一个月都有七八个新患儿呢!”
叶欣杰在为患儿进行低视力康复评估工作
今年来阿克苏,侯立杰和叶欣杰则给这些阿克苏学员带来了最新的学习教程,众人还赶到阿克苏地区柯坪县,对当地医生进行弱视康复训练的专题培训。在当地,浙江医生牵头的能力提升培训很多,远程视频、手术操作演示、病例分析、多学科会诊,形式多样。在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这里正举办“浙-阿”白内障超声乳化培训会议暨阿克苏地区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医院眼二科主任王颖跟着戴琦医生进行了多台眼角膜移植手术,她说:“远程5G诊疗、房水分子研究,这些高大上的内容,没想到自己也能参与其中。”
经过浙江多年对口援建,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视光中心的眼视光诊疗水平已稳居南疆前列。目前,侯立杰、叶欣杰医生已回杭,但在他们手上,却有一份越写越长的“任务书”:把更多眼疾患儿留在当地、让基层医生尽快掌握规范的低视力筛查、完善阿克苏地区弱视康复流程……越写越长的“任务书”,浸润着道不尽的援疆情,这份情谊和理念,必将推动当地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让当地百姓的笑容更灿烂。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食品头条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0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